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 隋唐帝陵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唐太宗李世民昭陵

黄濂


  唐太宗李世民(598—649),唐朝第二代皇帝。高祖次子。隋末,他劝其父起兵反隋。唐朝建立后,封为秦王,任尚书令。他领兵先后镇压了窦建德、刘黑闼(tà)等农民起义军,消灭了薛仁杲、王世充等割据势力。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其兄李建成和弟李元吉,但身为次子,不能继承皇位。太子建成亦知世民终不肯为人下,于是以世民为一方,以建成、元吉为一方,展开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。建成曾在宴请世民时,在酒中下毒,致使世民险些丧命。公元626年六月四日,李世民在玄武门(皇宫的后门)设下埋伏,发动政变。李世民射死太子李建成,尉迟敬德射死齐王李元吉,消灭了东宫和齐王府的卫队。此次政变,史称“玄武门之变”。接着李世民逼高祖退位,自己称帝,年号贞观。
  唐太宗即位后,以“亡隋为戒”,居安思危,任用贤良,虚怀纳谏。实行轻徭薄赋、疏缓刑罚的政策,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、军事改革。他的进步性政策和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,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,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,史称“贞观之治”。
  太宗执政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知人善任,即使是投降他的人,他都充分给予信任和重用,鼓励群臣犯颜直谏。“玄武门之变”后,唐太宗派人把曾为李建成当谋士的魏征找来,沉着脸问他:“你为何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?”魏征神态自若地说:“那时候我是太子的谋士,当然要为他出谋划策。可惜太子没有听我的话,否则,他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。”太宗听后认为他坦率正直,很有胆识,是个人才,非但不治罪,还任他为谏议大夫,专门负责向朝廷提意见。
  有一次,唐太宗问魏征:“历史上的人君,为什么有的人明智,有的人昏庸?”魏征回答说:“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。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,那么下情就能上达,他的亲信要蒙蔽也蒙蔽不了。”太宗很赞赏魏征的话,并打个比方说,君主好像玉石,良臣却是巧匠,玉石虽美,还靠巧匠雕琢,才成宝器。
  贞观中期出现了盛世,大臣们都极力歌颂太宗,只有魏征保持清醒的头脑,他给太宗指出十个缺点,希望他警惕。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,以便早晚阅读,引为戒鉴。
  公元643年,魏征病逝,太宗十分悲痛,说:“魏征死了,我失去了一面镜子!”第二年,唐太宗亲征高丽,给中朝两国人民带来灾难,最后无功而还。太宗十分感叹地说:“假如魏征在世,他一定不会让我有这番举动的!”
  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著称于世,贞观一朝谏臣云集,魏征是最杰出者,前后所奏二百余事。
  由于太宗善于纳谏,他在位前期,军国大事很少有错误。
  唐太宗还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,被少数民族尊为“天可汗”。公元634年,吐蕃的赞普(意即王)松赞干布遣使于唐,请求通婚。经过一番周折,唐太宗决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吐蕃。公元641年派人送文成公主入藏,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(今青海兴海东南),并在吐蕃为公主修建了唐式宫室。文成公主带去了一些工匠、乐队和大批书籍、生产工具、种子、手工艺品、药物等等,为发展藏族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。至今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,还供奉着她和松赞干布的塑像。这次和亲揭开了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序幕,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。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,死后与松赞干布合葬于藏王陵(今西藏琼结县)。
  唐太宗是位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开明皇帝。但毕竟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,他在晚年,缺点暴露得越来越多。逐渐骄傲自满,奢侈放纵。在位23年,公元649年五月,病死于宫中含风殿,终年52岁,葬于昭陵。
 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.5公里的九嵕山上,是唐太宗亲自选定的墓地。九嵕山孤耸回绝,山势突兀,海拔1188米。昭陵建于公元636—649年,历时13年,开创了唐陵“依山为陵”的制度。陵区由陵园、下宫建筑、祭坛和陪葬区等组成,占地约200平方公里,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寝。据记载,以寝宫为中心,四周回绕墙垣,四隅建立楼阁,北为玄武门,南为朱雀门。由于山洪冲刷,如今的山陵建筑已荡然无存。陵前陪葬墓187座,呈扇形展开,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。陪葬者有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,其中人们熟知的有魏征、李靖、李勣、尉迟恭、秦叔宝、程知节、房玄龄等。昭陵因山凿石为玄宫,从墓道至墓室深230米,前后安置五道石门,墓室内部“宏丽不异人间”,并设有东西两厢,列置许多石匣,内装随葬品。傍山缘崖修有栈道,悬绝百仞,至达玄武门。诗人杜甫《重经昭陵》中写道:“陵寝盘空曲,帝子守翠微。再窥松柏路,还见五云飞。”可见当时昭陵不但险峻,而且已是松柏成荫了。昭陵在五代时期曾被军阀温韬盗掘。
  

中国历代帝王陵/黄濂主编.—大连:大连出版社,2007.9

您是第 位访客!